- 全面勝訴!房山世界名園逾期交房70余戶業主獲
- 河北燕郊小區業主無法辦理不動產登記,業主該如
- 購買商鋪起糾紛,究竟是誰違約
- 退房不退電商費,業主如何維權
- (商品房虛假宣傳)商品房銷售廣告中的“秘密”,你
- 超過訴訟時效,買房人能否要求開發商交付房屋并
【摘要】在廈門某島嶼的碧海藍天之間,一場長達五年的政企糾紛終于迎來關鍵轉折。一家民營企業在強拆后堅持依法維權,歷經訴訟、行政復議,最終成功推翻行政機關的賠償決定。這場勝利不僅是對企業合法權益的捍衛,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生動注腳。
在廈門某島嶼的碧海藍天之間,一場長達五年的政企糾紛終于迎來關鍵轉折。一家民營企業在強拆后堅持依法維權,歷經訴訟、行政復議,最終成功推翻行政機關的賠償決定。這場勝利不僅是對企業合法權益的捍衛,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生動注腳。
案件詳情
然而2018年,區政府啟動“某島嶼保護開發項目”,將企業建筑劃入征收范圍。因補償標準爭議,2019年6月,街道辦突然強拆島上全部建筑。監控錄像顯示,數百人登島實施拆除,價值數千萬的設施化作廢墟。
強拆當日,置業公司即向法院起訴。2022年,廈門中院終審判決確認強拆行為違法,并明確街道辦需賠償企業損失。但賠償協商陷入僵局。
2024年9月,街道辦作出《行政賠償決定書》,僅認可648萬元賠償款。面對這與實際損失相差過大的方案,企業毅然決定委托北京京云律師事務所王興華、劉亞峰兩位律師啟動維權。
律師觀點
土地性質認定錯誤:政府將土地定性為“國有劃撥工業用地”,但1994年原始批文明確為E類建設用地(旅游娛樂用地),直接導致補償標準縮水近10倍;
房屋性質扭曲:三棟1997年前建成的別墅被認定為“工業辦公用房”,而同期同區位別墅市價超8萬元/㎡,政府卻按工業用房評估,單價僅數千元;
賠償項目嚴重缺失:碼頭、地下管廊等基礎設施未被列入賠償范圍,評估報告甚至遺漏法院判決確認的“擋土墻3”等附屬物。
律師策略:
證據重構:調取1994年原始規劃檔案、建筑審批手續,證明土地和房屋性質;
程序狙擊:指出街道辦未依法協商賠償標準、評估機構選定程序違法;
法律圍剿:援引《國家賠償法》第二十三條、《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評估辦法》第十四條,主張按損害發生時市場價賠償。
現場談案
1. 關鍵證據“擋土墻3”離奇消失
法院判決明確強拆包含21處附屬物,但賠償決定中“擋土墻3”未被列入。律師出示強拆前后對比圖及法院判決書,直指“遺漏重要標的屬基本事實錯誤”。
2. 評估報告涉嫌造假
評估公司明知別墅用于商業,卻按工業用房估值。律師對比同期別墅交易記錄,揭露評估單價不足市場價15%,并指出評估機構未對土地性質爭議提出保留意見,違反《資產評估法》。
3. 賠償協商淪為形式
街道辦在土地性質未明確時強行作出決定,且未回應企業提出的停產停業損失索賠。律師援引最高法院判例,強調“賠償標準不得低于合法征收補償權益”。
最終,在京云拆遷律師王興華、劉亞峰的精準出擊以及全方位防守下,法院判決:撤銷原賠償決定,責令街道辦60日內重新處理!
此案為政企糾紛處理提供了典型范本:
1. 證據意識決定成敗
企業完整保存1994年建設用地批文、建筑審批手續原件,成為推翻“違建”認定的關鍵證據。
2. 專業法律團隊破局
律師通過對比30份政策文件,證明“工業用地”認定與90年代規劃不符,撕開賠償標準突破口。
3. 堅守程序正義
從強拆現場錄像保全,到對評估報告逐條質證,企業始終用法律程序約束公權力。
這場勝訴不是終點。正如代理律師王興華所言:“我們不僅要追回損失,更要推動建立‘歷史遺留項目補償標準認定規則’。”目前,律師團隊正協助企業準備新一輪賠償協商,并同步啟動國家賠償訴訟,誓將法治進行到底。